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

槓桿投資#3 – 債券槓桿+REIT



槓桿投資例子三:債券槓桿+REIT

上網見到有人提出「債券槓桿+REIT」,網文內容圖文並茂,於是又可以有另一槓桿投資例子作討論。

網文內的「債券槓桿+REIT」操作方式大致如下:

Bond 以短債為主,一般不長於3(部份有5),會利用債券本身的倉值(LTV)做槓桿投資,增加回報率。REITs一般不做槓桿,利用其價格波動性(Volatility)較低及高倉值的優勢,可作為槓桿債券組合的有效緩衝(Buffer),並作為滿足臨時現金需要的「提款機」,提升了整個投資組合(Investment Portfolio)的資產流動性及穩健性。」

可惜此文章及其網站內其他文章都沒有「債券槓桿+REIT」的回報及波幅的計算結果,惟有自己動手計一計。

整個投資組合的本金分別投資於短期高息債券(疑似是直債)及香港上市的房地產信託基金,按文章提及「目前REITs組合的持倉比例已遠較債券組合高」,假設40%本金投資於短期高息債券,60%本金投資於房地產基金

短期高息債券方面,文章提及年期約3年至5年,不知是債券全期年期是3年至5年,還是債券到期剩餘年期是3年至5年。網文圖表又指出息率為7%(註:於201717日的iMoney專欄,同一作者改說債券息率是5%),不知是票面息率(coupon rate)或是孳息率(yield)。另外,利息方面說是2%(註:本文寫成時是2%,後來網文改成為1.5%,而於201717日的iMoney專欄,同一作者說利息是1.5%),沒有交代是否浮息,以下假設為LIBOR+1.5%,而債券槓桿則為4倍。對比一下1左右倍槓桿的住宅按揭,現時按揭息率是HIBOR +1.4%,而以高息債券作4倍槓桿,利息是LIBOR +1.5%的假設已經算是低,

有樣更奇怪的,是債券內容:

「債券組合本身的設計是將不同派息月份的債券放在一起,使每月均會收到債券利息,以達至每月出糧的效果。」

似乎是用債券梯級(Bond Ladder)形式,去將派息月份打散。

可是,一般直債每隔半年派一次息,達至「每月出糧」的效果需要起碼有6組直債,但要揾齊分散12個月派息的直債都頗有難度。此外,債券梯級(Bond Ladder)通常用來打散到期年份,以控制整體平均到期年期Time to Maturity)。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,應該是現金流(cash flow)緊張,每月要靠債券派息去支付借貸利息及其他債項,才需要「每月出糧」效果;否則刻意地製造「每月出糧」的操作方式不知所為何事。

孳息率為7%的直債,於20171月的Fundsupermart資料只有少於10隻,大部份是內房公司,信用評級是有等於無,見下表。

點擊上圖放大

將「債券槓桿+REIT」的各投資物的投資比重、回報及波幅綜合如下(參考此文):

投資比重
年均回報
按月波幅
短期高息債券(本金部分)
40%
7%
3.6%(由2007年至2016年,假設波幅與HYGiShares iBoxx $ High Yield Corporate Bond ETF,一樣,但內房直債的波幅肯定高於HYG
短期高息債券(借貸部分)
40%*4=160%
7%
3.6%(同上)
借貸利息
160%
-2%(如果是LIBOR+1.5%,未來數年會去到-3%
0.8%(由1986年至2016年計算)
REIT
60%
11.5%(計入派息)
6.2%(由2006年至2016年計算,假設與恒生房地產基金指數一樣)


整體年均回報是:

40%*7%+160%*7%-160%*2%+60%*11.5%=17.7%


關聯系數假設為+1,整體按月波幅便是:

SQRT(
(200%*3.6%)^2+(160%*0.8%)^2+(60%*6.2%)^2        
+2*200%*3.6%*160%*0.8%*1
+2*60%*6.2%*160%*0.8%*1
+2*200%*3.6%*60%*6.2%*1)
12.2%

理想的情況是:年均回報為17.7%及按月波幅為12.2%「半凱利」17.7%/(12.2%*12^0.5)^2/2=0.50「兩倍全凱利」1.98

但是,如果由理想返回現實,做少許敏感性分析(Sensitivity Analysis),即是直債的息率降低至5%,借貸息率上升至3%,年均回報便會下降至12.1%;再考慮直債的按月波幅為4.6%,整體按月波幅便上升至14.2%,令「半凱利」下降至0.25,「兩倍全凱利」為1.00長期本金增長率會是。可見此「債券槓桿+REIT」槓桿例子的「半凱利」對債券息率及波幅、借貸息率等變數非常敏感。

此「債券槓桿+REIT」槓桿例子,當出現按月波幅為14.2%的情況,無論是年長、年輕甚至連未出世的都不可取。更悲觀的情況,要知未來幾年加息是大趨勢,而REIT對息口非常敏感;另外,長期LIBOR平均為3.9%,當借貸息率再升,年均回報便再下降,這多項不利因素會令「兩倍全凱利」會少於1長期本金增長率會是負數,等於不斷倒錢落海,是自殺行為(見此),莫說如果出現高息直債的違約(見1 2),所有投資本金便會化為鳥有,還欠下週身債。

不想傾家蕩產的,只有降低槓桿比率,減少借貸,將按月波幅由12.2%14.2%降低至10%以下,而「半凱利」起碼高於0.5,才可以開始考慮一下(見年歲波幅一文)。

如果需要像「債券槓桿+REIT」一樣的12.2%高回報,還不如考慮2.6倍槓桿去買LQD ETFiShares iBoxx $ Investment Grade Corporate Bond ETF),本金出28%,借款72%,借貸息率為3%之下的年均回報亦有12%,而且按月波幅只有10%,「全凱利」接近等於1。同樣是債務,同樣是槓桿,運用LQD或同類ETF做槓桿,橫豎睇都比「債券槓桿+REIT」更好。

還是那句,像「債券槓桿+REIT」一樣的按月波幅14%以上,捱不到8年至10年(一個經濟週期)便會出現下跌超過70%的年份,如「債券槓桿+REIT」佔整體資產一大部份的話,要做好心理準備,絕對不適合一心幻想只賺不賠的人。

所以,執行所有投資策略之前,尤其是槓桿投資,務必先用回報及波幅照一照,配以凱利數字,好壞全部現形。

見另文「財務自由的迷思


 -------------
文章來源: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